小拓书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【煮酒论史篇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(二) 作者钱穆(3/5)

一个士兵募了来,轻易不脱行伍,直养到六十岁,还在军队里,其间只有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可用。

三十岁到六十岁这三十年,他已老了。

而且在军伍十年,精神也疲了。

这样的军队,有名无实,于是只有再招新的。

因此军队愈养愈多,纪律又不好。

队伍多了,虽不易捍御外侮,却很能引起内乱。

宋人最怕唐末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卒,但宋代依然是兵骄卒悍。

国家不能不给他们待遇,而且须时时加优,否则就要叛变。

政府无奈何,加意崇奖文人,把文官地位提高,武官地位抑低。

节度使闲来没事做,困住在京城,每年冬天送几百斤薪炭,如是种种,把他们养着就算。

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,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,待遇亦逐渐提高。

弄得一方面是冗兵,一方面是冗吏,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,弱了转贫,贫了更转弱,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。

在宋太祖时,因防兵卒骄惰,又规定禁军分番戍守之制。

地方兵厢军是摆着无用的,各边防守,全须派中央禁军去。

但亦不让其久戍,譬如今年戍河北的,隔一年调中央,又隔些时再调到山西。

这又与汉唐戍兵退役不同。

宋代是没有退役的,不在边防,即在中央,仍是在行伍中。

如是则一番调防,在军人只感是一番劳动,因此又要多送他们钱。

因此宋代虽连年不打仗,而经费上则等于年年动员,年年打仗。

军队老是在路上跑,并且又把将官和军队分开了,军队一批批调防,将官还是在那里不动。

如是则兵不习将,将不喜兵。

这也是怕军人拥兵自重,然而缓急之际,兵将不相习,也难运用。

所以整个宋代,都是不得不用兵,而又看不起兵,如何叫武人立功?宋代武将最有名的如狄青,因其是行伍出身,所以得军心,受一般兵卒之崇拜,但朝廷又要提防他要做宋太祖第二,又要黄袍加身,于是立了大功也不重用,结果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。

然而宋代开国时,中国社会承袭唐末五代,已饱受军人之祸了,所以宋代自开国起就知尚文轻武。

宋太祖临死有遗嘱告诉他后人说:你们子孙相传,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。

他们牢守此家训,都知尊重文臣士大夫。

直到南宋,还是守着不杀士大夫的遗训。

岂止不杀,宋王室实在是懂得优奖文人的。

因此过了百十年,能从唐末五代如此混乱黑暗的局面下,文化又慢慢地复兴。

后代所谓宋学——又称理学,就是在宋兴后百年内奠定基础的。

这一辈文人,都提倡尊王攘夷,明夷夏之分,又提倡历史传统,所以中国还能维持,开辟出自宋以下的下半部中国史,一直到现在。

正因宋代人那样尚文轻武,所以好铁不打钉,好男不当兵的话头,也就从那时传下来。

我们今天从历史上平心评论,只能说宋代人为了补救唐代人的毛病,而并没有完全把毛病纠正过来,我们却不能轻怪宋人。

须知有许多毛病,还该怪唐代人。

唐代穷兵黩武,到唐玄宗时,正像近代所谓的帝国主义,这是要不得的。

我们只能说罗马人因为推行帝国主义而亡国,并且从此不再有罗马。

而中国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仍没有垮台,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持续,这还是宋代人的功劳。

我们不能因他太贫太弱,遂把这些艰苦一并抹杀。

再说到国防资源问题,这也是宋代一个最大的缺憾。

中国的地理形势,到了黄河流域,就是大平原。

一出长城,更是大平原。

所以在北方作战,一定得要骑兵。

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敌人,更非骑兵不可。

而骑兵所需的马匹,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。

一在东北,一在西北。

一是所谓蓟北之野,即今热察一带。

一是甘凉河套一带。

一定要高寒之地,才能养好马。

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,要在长山大谷,有美草,有甘泉,有旷地,才能成群养,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。

而这两个出马地方,在宋初开国时,正好一个被辽拿去,一个被西夏拿去,都不在中国手里。

与马相关联的尚有铁,精良的铁矿,亦都在东北塞外,这也是宋代弱征之一。

王荆公行新法,一面想训练保甲,一面又注意到养马。

但在中国内地养马不方便,据当时人估计,养一匹马所需的土地,拿来种田,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,这是在农业社会里要准备战争一大缺点。

王荆公不得已,定出保马政策,让民间到政府领马养。

把马寄养在私家,一匹一匹分散养,平时民间可以利用领养之马,遇到战争需要,在临时集合。

这种事,民间当然情愿做,领一匹马来,平时作牲口用,却不晓得马在温湿地带饲养不易,很容易生病死亡。

但马死了要赔钱,于是农民把养马看作苦事。

政府却要挨派,于是保马变成一秕政。

其实这一方法,纵使推行有效,遇到战事,一群羸弱之马,也未必真有用。

在这一制度上,也可告诉我们宋代国防上所遭遇的大难题。

再说当时长城内险,自居庸关到山海关一带,都已在辽人手里,辽人倘向南冲来,又怎样办呢?真宗时澶渊之盟,即由此形势下逼成。

自宋辽两国讲和以后,宋朝的国防形势是很可怜的。

两国既不正式开战,中国人也不好正式布置边防。

只奖励民间种水田,多开渠道,于渠旁多植榆杨。

万一打仗,可以做障碍,稍稍抵御辽人之大队骑兵。

这可说是无法中的办法。

这真是极顶可怜的办法。

但这办法纵可怜,辽人也懂得,还是时时不许中国开沟渠,种水田。

又在冬令时,放队四出小掠,把中国边境农村烧杀破残了,让中国永久不能有沿边的防御线,他们可以随时入侵,如是威胁着中国只好保持和议。

算只有山西一面,太原向北,还有一道雁门关内险,这就是杨家将杨老令公杨六郎等守御的一条线。

不过这是次要的一线,主要的还是在河北。

此线无险可守,主要的国防线算是拒马河,亦在涿州附近,这是宋代中国不得已的一条可怜的国防线。

由此一退下来,就直扣首都开封之国门。

再退始是淮南北丘陵地带,渐渐和黄河流域中原大平原不同。

至于过了长江,形势更不同。

所以南宋还能守江淮。

这是宋代国防上的先天弱点,我们也不能一一怪宋人。

自然,宋代弱能出一个大有为之主,就国防根本条件论,只有主动地以攻为守,先要大大地向外攻击,获得胜利,才能立国,才能再讲其他制度。

现在是以防御来保国家,而且是一种劣势的防御,迟早总要失败,再迁就这一形势来决定其他制度,自该无一是处了。

其实中国自古立国,也没有不以战斗攻势立国的。

秦始皇帝的万里长城,东起大同江,西到甘肃兰州黄河铁桥,较之宋代这一条拒马河,怎好相提并论呢?况且纵使是万里长城,也该采用攻势防御。

所以终于逼出汉武帝的开塞出击。

宋代军队又完全用在消极性的防御上,这固然是受了唐代的教训深,才矫枉过正至于如此。

进不可攻,退不可守,兵无用而不能不要兵,始终在国防无办法状态下支撑。

幸而还是宋代人特别重视读书人,军队虽未整理好,而文治方面仍能复兴,以此内部也还没有出什么大毛病。

其大体得失如是。

第四讲明代 一、明代的政府组织 甲、明代之中央政府 明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时期,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时期。

从明迄今,六个世纪,五百多年,西方欧洲走上一个新的近代史阶段,中国也复如是。

明以后接着就是清,我们要了解清代,该先了解明代,现代中国大体是由明开始的。

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,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,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,是大大退步了。

倘使我们说,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,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,这一说法,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。

若论汉、唐、宋诸代,中央政府的组织,皇权相权是划分的,其间比重纵有不同,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。

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三年,据正史记载,因宰相胡维庸造反,明太祖受了这个教训,从此就废止宰相,不再设立。

他并说以后他的子孙也永远不准再立宰相。

所以明代政府是没有宰相的,清代也没有。

所以我们说,中国传统政治,到明代有一大改变,即是宰相之废止。

没有宰相了,又怎样办呢?从前唐代是三省分职制。

一个中书省,一个门下省,一个尚书省。

到了宋代,门下省退处无权,给事中大体也如谏官般,变成和宰相对立,很少能对诏谏行使封驳权。

其时的宰相,则只是一中书省。

自元迄明,中书省还是正式的宰相。

直待明太祖把中书省废去,只留中书舍人,仅是七品小京官,其职守等于一书记。

在唐代,中书舍人是代拟诏敕的,现在只派成管文书与抄写之职而止。

给事中在明代也是七品,却还有封驳权。

中书门下两省都废了,只剩尚书省,但尚书令及左右仆射也不设了,于是尚书省没有了长官,改由六部分头负责,就叫做六部尚书,这是一种秃头的尚书,在唐宋时,六部中每部的第一个司称本司,如户部有户部司,吏部有吏部司,其余礼、兵、刑、工各部均然。

而尚书省则有尚书令,为正长官。

左右仆射为副长官。

现在明代则等于升本司为部长,六部就只是六个尚书,变成一个多头的衙门。

六部首长,各不相属。

这些尚书都是二品大员,这已经是当时最高的官阶了。

此外有一个都察院,是由御史台变来的,专掌弹劾纠察。

全国各事都在都察院监督之下。

把都察院和六部合起来,并称七卿。

七卿之外,还加一个通政司,一个大理院,则称九卿。

通政司管理章奏,全国中外一切奏章送给皇帝的,都归通政司,这是一个公文出纳的总机关。

大理院主平反,一切刑法案件到最后判决不了,有什么冤枉,都可以到大理院求平反。

刑部尚书加上都察院和大理院,又叫做三法司,这都是司法机关,朝廷一切重大司法案件,就由三法司会审。

上述的九卿,实际上只前面七卿比较重要,后面两个卿就不重要了。

在这九卿之上,更无首长,所以明制是有卿而无公,成了一个多头政府。

刑部不能管吏部,吏部不能管户部,政府诸长官全成平列,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。

武官则有大都督,全国有五个大都督府(唐朝有十六个卫),他们都只管出外打仗时带着兵。

至于征调军队,一切动员工作,这是兵部的事,不在大都督职权内。

明代政府,经过这样的改变,一切大权,就集中到黄帝。

我们若把明代政府这样的组织,来回头和汉唐宋各代的传统政府一比较,便知以前宰相职权在政府之重要。

但明代虽说一切事权集中在皇帝,究竟还有历史旧传统,亦并不是全由皇帝来独裁。

有许多事,是必经廷推、廷议、廷鞫的。

当时小官归吏部尚书任用,大官则由七卿,九卿,或再加上外面的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,这叫廷推。

倘使有大事,各部不能单独决定,也常由七卿,九卿公决,这叫做廷议。

倘使有大的狱讼,三法司解决不了,也由七卿,九卿开会定狱,这叫做廷鞠。

这一制度,本来汉代早就有,朝廷集议大事,屡见正史记载,可见一切事,还不是全由皇帝独裁的。

再说给事中,他官阶虽只七品,但在明代,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官。

明代给事中是分科的,依照尚书六部分六科。

如户部给事中,兵部给事中,礼部给事中,故又叫六科给事中。

大抵这个人静悉财政,便派做户部给事中。

那个人懂军事,就派做兵部给事中。

皇帝诏书必经尚书,始分部行下全国。

此六科给事中仍可有封驳权。

如关于财政问题,上面命令到了户部,户部给事中,就可参加审核,发表意见,这好像现在西方政府中的专家智囊团。

只要他们不同意,仍可原旨退还。

而且给事中并无大官,可以各自单独发表意见。

遇到廷推、廷议、廷鞠,他们也可出席。

一般说来,他们的意见是很受尊重的。

若他们表示反对,在当时谓之科参。

往往六部尚书因为科参,束手无策,只有把原议搁下。

这仍然是当时君权之一节限。

乙、明代内阁制度 然无论如何,在明代,一切事,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。

但皇帝一人当然管不尽这许多事,因此我们就得讲一讲皇帝的秘书处。

明代皇帝的秘书处,当时称为内阁。

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。

因为皇帝在宫里办公,他需要几个秘书帮他忙,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中极、建极、文华、武英四殿,还有文渊阁、东阁两阁。

这些处都在内廷,所以这些人就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。

内阁学士原本的官阶只五品,而六部尚书是二品,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上地位并不高。

上朝排班,大学士的朝位班次也在尚书的下面。

今且说这些大学士做些什么事情呢?在太祖时,内阁学士不过像是皇帝的顾问,遇皇帝有不清楚的事,可以随时问他们,听他们意见,做皇帝之参考。

奏章批答,从前是宰相的事,现在是皇帝的事。

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,便口授大学士写出,这所谓“传旨当笔”。

由皇帝吩咐下来,这事怎样办,那事怎样批,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。

所以照理,大学士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,政治大权还是在皇帝,不在大学士。

据当时统计,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,先后八日间,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,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。

每件奏章里,有讲一件事的,也有讲两三件事的,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。

此因中国地方大,一切事集中到中央,中央政府所当预闻的事当然多。

远从秦始皇帝时,早已把天平秤着公文,兀自天天看到深夜不得息,何况到明代?那时,西方还没有现代像样的英、法诸国。

西班牙、葡萄牙这些小国家,不论疆土那么小,政治规模也简单得可怜。

这当然不能与中国比。

试问当时偌大一个国家,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,这当然很困难。

我们试看北平故宫,前面三大殿,是朝会之所,后面如乾清宫等,由皇帝住宿。

他天天要到前面来办公,距离既相当远,北平之气候九月就结冰,次年二三月才解冻,早上天气尤其冷。

而中国政府传统习惯,会议上朝,总要在日出前,早上天不亮就朝会,皇帝也须黎明即起,等到太阳出来便散会了。

一般做官人,多半住宫城外,远的如前门外骡马市大街等处。

早上跑进皇宫有很远的一段路,骑着一匹马,带着一个仆人,掌一盏灯笼,四更五更就要去。

到了紫禁城,还得下马,仍准骑马的只有少数几个人。

一律须先到朝房,静候皇帝上朝。

皇帝出来,天还没大亮,遇到天气寒冷,那时也没有近代的防寒设备。

火炉很简陋,生些炭火,不过摆摆样子而已。

明制一天有三次朝,称早朝、午朝、晚朝,如实则皇帝要三次出面见群臣及民众。

明制常朝有两种:一叫御殿,一叫御门。

御殿又称内朝,是在大殿内朝会议事。

御门是到奉天门,就在阳台上,让老百姓也可以见面说话。

现在西方国家有什么大集会,还有在阳台上讲话的风气,我们称这是一种民主政治的精神,其实清朝故宫的午门,就是与被皇帝和民众见面的阳台,不过这种制度清朝没有行,但明朝却有。

皇帝一天要上朝三次,多少的麻烦。

明太祖是开国皇帝,天下是他打来的,以前他是皇觉寺和尚,扫地挑水也干过,他有这样精力,可以做独裁的皇帝。

明成祖也还是亲手打天下,他是封出去的王,从北京打到南京来篡了皇位,他也有精力可以亲裁庶务。

再下去的儿孙,生长在深宫,精力逐代萎缩,便不能这样做。

甚至不能天天出来上朝见群臣。

今天不上朝,明天事情就接不上。

事情接不上,不能叫文武百官在那里老等着,也不能群臣们说了话,皇帝无辞可答。

后来皇帝便只有偷懒,把政权交付与内阁,阁权慢慢地重起来。

不过阁权虽重,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,仍只五品,因此通常内阁大学士都由尚书兼,这样一来,内阁学士地位虽不高,尚书地位是高的。

同时也和宋代般,他们都有经筵讲官。

经筵讲官,是教皇帝或太子读书的,那是皇室的老师。

由曾任这些官职的人来兼内阁大学士,自然和皇帝关系是既尊且亲了。

所以明代的大学士(皇帝私人秘书)以六部尚书(政府行政长官)和曾任经筵讲官(皇帝的老师)的来兼任,他们的地位就尊严了。

然而明朝大学士的官衔,却始终是某部尚书兼某殿(阁)大学士,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,他的本官还是尚书,大学士还是一兼职。

直到明代亡国,大学士还是一个五品官。

不过上朝时,他以尚书身份而兼大学士,已经是站在其他尚书的前面了。

然照制度正轨论,他之所以尊,尊在其本官,不尊在其兼职。

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,就官制论,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。

然而明代大学士,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,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。

因为一切奏章,政事,看详批答,都要经他们手。

太祖、成祖时代,皇帝自己处决事情,口头吩咐大学士代笔,大学士自然只如一秘书。

后来皇帝年轻不懂事,事事要谘询大学士意见。

而且皇帝因于自己不懂事,也怕和大学士们时常见面,内外一应章奏,现由大学士看过,拿一张小签条,写出他们意见,附贴在公事上,送进宫里,在由皇帝细阅决定,这在当时叫做“条旨”,就是向皇帝分条贡献意见的意思。

又称“票拟”,是说用一个小条子(即票)拟具意见,送皇帝斟酌。

待皇帝自己看过,拿这条自撕了,亲用红笔批下,名为“批红”,亦称“朱批”。

批好拿出去,这便是正式的谕旨。

在唐代,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,送皇帝画敕。

在宋代,是宰相向皇帝上箚子,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,再正式拟旨。

现在明代,则一切诏令,皆出皇帝亲旨,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,全部责任在皇帝。

而皇帝失职,却并无办法,算只有给事中有时可以封驳。

给事中究竟是太小的官位,哪能拗得过皇帝。

所以明代制度,可以说是由皇帝独裁了。

不过碰到大事情,皇帝还是要到文华殿、武英殿来同那批大学士当面商量,只小事情不重要的,由内阁写了条子送进皇宫给皇帝慢慢地批。

但我们应知明代的天下,将近三百年之久,最初是皇帝亲自在内阁,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,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。

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,因不管事而更不能管事,就变成怕见大臣了。

于是经年累月,不再到内阁,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。

最有名的就是万历皇帝明神宗,他做了几十年皇帝,有二十几年没有上过朝,政府里大臣都没有见过他一面。

当时人传说他抽大烟,真假不知,不过这也很可能。

自宪宗成化以后,到熹宗天启,前后一百六十七年,皇帝也都没有召见过大臣。

但我们也不能尽怪这些皇帝的不好,因他们精力、智力有限,天天困在深宫,而要处决一应国家大事,这何等的不容易。

无怪他们要怕事偷懒,避不上朝。

我们只该怪明太祖订下那制度的不好。

即是废宰相而由皇帝来独裁政事,那一制度确实在要不得。

现在再说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,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,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。

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,再由太监交给内阁。

内阁有事,也同样送太监,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。

这样,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。

甚至皇帝嫌麻烦,自己不批公事,私下叫太监批。

批红的实权,落到太监手里,太监变成了真皇帝,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。

遇到太监懒批的,便把来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用。

这种黑暗腐败,在历史上,只有明代有。

太监领袖称司礼监,明代政制最坏时,私礼监便是真宰相,而且是真皇帝。

当初太祖定制,一面废去宰相,一面却也预防到太监预闻政事的可能。

故在洪武十七年,铸了一块“内臣不得干预政事”的铁牌,挂在宫门里。

可见太祖心里尽明白,废了宰相,由皇帝来独裁,太监接近皇帝,易于得弄权。

正如汉武帝把相权揽在宫里,也预知嗣皇帝幼小,容易招致皇太后预政,所以要先把母后赐死。

这些可有之流害,他们也是想到的,然而明太祖规定不准立宰相,这是他后人遵守了,始终没有敢违背。

至于不准太监干预政事,他后人却没有遵守。

明代太监预政,就比任何朝代干预得厉害。

这哪里是太祖始料所及呢? 在这种情形下,外面弄得没办法,内阁学士若真要做点事,也必须先勾结太监。

因为内阁见不着皇帝面,非结合太监,一切政事便透不上最高层。

明代有名内阁大学士张居正,这是近人所推中国历史上大政治家之一个,但他也只能结合太监,才能揽实权。

在神宗万历还没有做皇帝时,张居正就是神宗的师傅。

神宗做了皇帝,张居正是当朝皇帝老师,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。

然而先生见不到学生面,大学士照政制论,是无法主持政令的。

于是张居正只有同司礼监勾结,他才能舒展抱负,来策动当时的政事。

但当时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,说他不像前朝宰相,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,不该弄权专政。

这批评实在也不错。

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,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,并不须听命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重回1986小山村

假如你重生了,最想做什么? 高明程仔细的想了想,觉得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比较好! 年轻貌美的老婆,那就绝不能被艰苦的生活给磨去了颜色。 沉默内向的大儿子,打小就得好好培养。 至于走上邪路的小儿子,嘿嘿,教你做人套餐已上线,套餐包括:遍体鳞伤、皮开肉绽、头破血流。 至于钱嘛 我对钱不感兴趣,上辈子赚够了,这辈子只想小富即安,悠哉过好小日子! /

神诡大明

我是姬象,谢邀。 人在大明,刚死在紫禁城。 信号不好,神鬼怪事太多。 匿了。 /

AI替身中了沙雕病毒

夏歌一朝穿越,穿成了星际时代某最大佬的AI仿生机器人。 这个机器人的一切数据,都是照着大佬那求而不得的白月光设定的,从外貌到身材,从声线到性格,和那个人一样温文尔雅,和煦如风。 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AI替身机器人。 然而,就在夏歌穿越过去的当天,这个替身AI的数值程序就彻底崩坏了。 陆行深看着一边大喊老子活了!一边满屋子疯跑蹦跳鬼叫不止的疯批,觉得自己的完美替身机器人一定是中病毒了,才会程序/

真千金的公主聊天群

凌霄穿成了书里的配角真千金。 假千金认回了比他们家有钱一百倍的豪门,成为两家团宠。 而真千金是乡下来的又黑又柴可怜兮兮的土包子。 未婚夫:就算是我高攀不起明珍,也不会看你一眼! 父母:你多跟明珍学着点,她什么都比你强,愿意教你是你的福气。 假千金含笑答应:我一定好好教凌霄。 然后开始教身无分文的她怎么花一万块。 凌霄下意识看了一眼。 滴 【山阴公主已上线】 【太平公主已上线】 【平阳公主已/

野僧

战长林年少轻狂时,做过最轰轰烈烈、惊天动地的事情有两件: 一件是倾其所有,求娶长乐郡主居云岫; 一件是兴德元年,在居云岫身怀六甲时扔下一纸休书,削发为僧,扬长而去。 三年后,天下大乱,战长林在荒郊救下华盖如云、玉辔红缨的送亲车驾。车里,新妇凤冠霞帔,怀里抱着的稚儿粉雕玉琢,正睁大一双跟他一模一样的眼,懵懵懂懂,似惊似疑。 战长林问:哪儿去? 居云岫答:洛阳赵家,成亲。 *又痞又野和尚X又冷/

全球刷怪

当幻想侵入现实,当科技与人性碰撞,当世界面临抉择,当毁灭悄然到来 注定要成为救世主的屌丝,那一日用笃定的语气教育世人:历史是人民众创造的,但好歹得先活下来,才能自称是人民众的一员吧? /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