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周三又是一个好天气,没有下雪。
华婕跟边鸿一路骑行路过小市场,她临时下车喊边鸿稍等一会儿。
花5块钱买了个黑色的耳包,书包里实在没地方放,只好塞进羽绒服里裹着,还好她衣服大,塞的下。
准备继续前行时,她目光扫过站在路边等自己的边鸿。
忽然瞧见他裤兜边上的位置有一块儿脏污,心念一转,瞬间想起昨天卞颖表姐抬起一记撩阴脚。
若不是沈墨及时出现,这一脚就不只是在边鸿裤子上留下脏污,而是踢实在男孩子最脆弱的关键部位。
那得多疼。
边鸿从来内向,从来规规矩矩长到这么大,边婶疼爱小儿子,将他保护的特别好。
这样温柔和气的邻居小哥哥,差点受了伤。
而且,当着邻居妹妹的面被踢到,不仅疼,还会没面子吧。
那该多难受啊。
华婕皱起眉,昨天已经消的火气忽然又腾腾烧了起来。
别说幸亏沈墨出现了,她也要幸亏自己是跟边鸿一起上下学。
不然到时候被踢被揍的就是她了。
卞颖表姐那样的人,踢人都往小腹下阴上招呼,肯定也少不了揪着头发打脸…… 若真被这样对待了,身体上的伤虽会好,但心理上的创伤,恐怕就难说了吧。
卞颖真是祸害! 长的那么漂亮,心怎么就那么脏呢! 真是越想越生气! “走吧,边鸿哥。
”华婕嘴唇崩成一条直线,自行车骑的飞快。
“……”边鸿微微侧头看她,怎么刚才还好好的,买个耳包就忽然生起气来了?难道耳包卖的贼贵? …… 华婕气势汹汹进教室,路上就已经想好了要跟卞颖吵架的词汇,还反复在脑内练习,以便让自己开口时绝对不会出现吵架张嘴忘词的囧事。
她甚至连如何拍桌子、撅断卞颖最喜欢的自动铅笔的动作都想的清清楚楚,气质这一块儿一定拿捏的死死的,必须先震慑住卞颖,吓哭,让其长长记性! 结果,进到教室后,华婕就只看到了空落落的座位。
她觉得自己的心也空落落。
进门前,气势都鼓足了,卞颖怎么能没来呢? 她才这样想着,忽然瞧见卞颖桌上是有书有本有笔的,也就是说对方应该已经来学校了。
那人呢? “卞颖呢?”华婕气势汹汹问卞颖后桌的景年。
“被班主任叫走了,咋啦?”景年挑眉,隐约嗅到八卦的气息。
“没事。
”华婕硬邦邦道,走回座位坐好,她有点坐立难安。
再等多一会儿,她的气势就没了,那还怎么吓住卞颖? 而且,她是一个不太记仇的人,气性来的快去的也快。
一会儿她看会儿书,学会儿习,忽然平静了,不生气了怎么办? 气势也没了,怒气值也没了,她还能好好的教训卞颖吗? 烦。
…… 而此时的卞颖,正站在办公室里,被班主任、教导主任围住,左右夹击的狠狠训诫。
她从小到大在老师家长眼中都是乖孩子,还是第一次面对如此阵仗,被如此严厉的斥责教训,眼泪啪嗒啪嗒的落,哭的鼻涕都出来了。
教导主任扯了一段面纸递给她,仍旧不假辞色: “你这样下去,不就跟那些地痞流氓一样了吗? “好好的环境提供给你,不好好学习? “以前不挺好的吗?怎么坏成这样了? “好好的同班同学,不友爱,不互助,不祝福祝愿,居然找外校的人堵巷子口? “这是什么好人会干的事儿吗? “你父母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我国当代改革生活的作品,作品以经济欠发达的平川地区为切入口,以一千多万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的经济大建设为主线,在两万八千平方公里土地上,在上至省委,下至基层的广阔视野里,展开了一幕幕悲壮而震撼人心的现代生活画卷。市委书记吴明雄押上身家性命投身改革事业,在明枪暗箭和风风雨雨中为一座中心城市的美好明天艰苦地奋斗着 /
唐欣甜活了近万年,一遭穿成豪门总裁未婚妻,初入娱乐圈就跟影帝许浩然合作,转身又是国际大导女一号,走红的速度堪比坐火箭! 人红是非多,天天有人在网上爆她的料,微博热搜火爆,论坛黑料成堆。 直到有一天,她的真实身份被扒出,所有人都震惊了: 众网友:妈妈咪呀,城会玩,我要回家! 众粉丝:打脸打脸打脸! 顾氏集团总裁顾廷深@唐欣恬:老婆,外面太乱,回家吃饭(我养你)! 阅读指南: 1.身娇体软小妖/
美人骨,世间罕见。 有骨者,而未有皮,有皮者,而未有骨。 世人大多眼孔浅显,只见皮相,未见骨相。 如果在现在这个社会里,有个人带着两世的记忆,深爱着你。多幸福。 时宜对周生辰就是如此。 而他,却早已忘记她。 /
陆水身为陆家唯一男丁,今天接到了族里大佬的命令:前往慕家退婚。 听说慕家天之娇女一夜间修为尽失沦为废物,导致陆家大佬非常不满,欲要退婚,另寻婚选。 普普通通的陆水没有拒绝。 而当陆水来到慕家见到未婚妻的时候,懵逼了,原来这个上一世凶猛又不和的妻子也重生了。 /
这是一个心机女费尽心机勾搭高富帅,终于嫁入高门的故事。女主肯定是拯救了整个王朝,中了古代七星彩。 /
人家穿越,我还是只能被穿越 人家泡妞,我还是只能被妞 在我的龙门客栈里,我接待了老槐树精、女鬼、神兽混血儿、冒牌茅山道士等人,发生了一连串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 本书恶搞气氛浓重,修真、穿越、都市、爱情一个也不能少。所以名之以史上第一混搭 注:1,非吃老本作品。 2,本文系纪实文学,口述:龙羊羊,笔录:张小花。 /